首页生活 > 正文

青春探“糕”韵,解码非遗传承——长沙医学院“彩虹桥”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億昌麻香糕

在时光长河中,億昌麻香糕历经百年沉淀,成为非遗文化的璀璨明珠。2025 年7月6日,长沙医学院“彩虹桥”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億昌非遗麻香糕食品工厂,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传承密码,为古老技艺注入年轻活力。

一、光影启幕,初窥非遗传承脉络

抵达工厂,团队首先沉浸在麻香糕专题宣传片中。短短影像勾勒出其从抗战粮食到非遗瑰宝的蜕变,让队员们看到传统美食承载的历史重量。非遗传承人周宏女士的讲解,更让大家读懂传承智慧:旧包装是时光印记,新设计是时代表达,而满墙奖项则是非遗在坚守中创新的见证。

“守正不是守旧,创新不是离根。”队员李佳乐的感悟道出团队共识。这场光影与话语的洗礼,让“彩虹桥”团队意识到,非遗传承既是对历史的敬畏,更是与时代的对话——这正是青年群体能为传承注入的独特视角。

二、古物传音,触摸手工温度肌理

工具陈列区里,斑驳的器具诉说着百年故事。周宏轻抚着初代匠人用过的木模,讲述着工具如何随工艺迭代。“60%手工环节的坚守,是对抗标准化的温柔固执。”队员们看着匠人揉面时精准的力道,突然明白:那些机械无法复制的手感,正是非遗最珍贵的“人情味儿”。

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们感慨:“如同手术台上的精准操作,非遗制作的每一步都藏着功夫。”这种跨专业的共鸣,让团队触摸到匠心与初心的共通之处—— 无论是医者还是匠人,坚守细节方能成就卓越。

三、文脉溯源,聆听传承接力强音

周宏展示的传承“家谱”,让团队看见三代人的坚守:初代在战火中保工艺,二代于改革中拓销路,如今的传承人则用现代思维激活传统。泛黄照片里的专注神情,与队员们年轻的面庞交相辉映,构成跨越时空的传承对话。

“原来传承从不是孤军奋战。”队长黄千桐在文献展柜前驻足,从地方史志中的寥寥记载到系统的非遗文本,见证了麻香糕从“地方味”到“文化符号”的跃升。团队深刻意识到,青年的参与传承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。

舌尖品韵,感悟传承实践意义

当十六道工序凝成的麻香糕入口,酥脆声响里芝麻与蔗糖的交响,让队员们读懂了“传承”二字的味觉注解。“这不是普通的糕点,是可品尝的文化记忆。” 护理学专业的陈曦说,这种具象化的文化体验,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动人。

味觉带来的震撼,转化为团队传播非遗的迫切感。大家纷纷构思:用新媒体讲好麻香糕故事,结合营养学知识解读传统配方,让古老美味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。

五、医味交融:知识问答承韵添彩

知识问答环节里,“麻香糕原料的药用价值”等问题,让医学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碰撞出火花。队员们运用药理学知识解析芝麻的养生功效,用市场营销思维探讨传统食品的年轻化路径,这种跨界思考让周宏频频点头。

临别时,周宏赠送的麻香糕伴手礼,被队员们视为沉甸甸的嘱托。“这不仅是礼物,更是传承的接力棒。”团队合影时,定格下的灿烂笑容,恰是此次探访 “非遗传承青春同行”最好的见证。

此次实践,“彩虹桥”团队不仅见证了麻香糕的百年传奇,更明确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坐标:以专业所长为非遗注入活力,用青春视角让传统焕发新生。此次实践,“彩虹桥”团队不仅见证了麻香糕的百年传奇,更明确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坐标:以专业所长为非遗注入活力,用青春视角让传统焕发新生。当白衣执甲的医学生邂逅千年匠心的老手艺,迸发的不只是跨界思维的火花,更是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的蓬勃生机 ,这不仅是传统工艺与现代青年的双向奔赴,更是千年非遗基因在新时代土壤里开出的鲜活花朵。(文字:惠婧     图片:梁煜卓)

 

 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18 中华文化网 - news.whjw.cn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29 59 11 57 8@qq.com

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11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